在彝良县公安局,提起管于述这个名字,同事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个朴实、坚韧的身影。三十六载从警路,他从青丝到白发,将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公安事业,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,在公安事业的沃土上默默耕耘。

十二载基层淬炼初心
1989年3月,刚毕业的管于述怀着对警察事业的无限憧憬,如愿穿上了梦寐以求的警服,工作初期,管于述被分配到条件艰苦的龙海派出所。那里山高路远,交通不便,是考验意志和初心的第一站。
面对艰苦的环境,他没有退缩,而是将这里视为成长的摇篮。从一名普通民警干起,他虚心学习,踏实肯干,无论是调解邻里纠纷,还是办理案件,他都一丝不苟。崎岖的山路上,留下了他走访群众、摸排情况的无数足迹;夜深的灯光下,映照着他钻研业务、整理卷宗的专注身影。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强烈的责任心,他逐步成长为副所长、所长。

职务的提升意味着更大的责任。他带领全所民警,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全力维护辖区治安稳定,用心服务一方百姓。在龙海镇工作的十二年间,他不仅练就了过硬的本领,更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。
刑侦一线的“破案能手”
2001年,管于述被调至彝良县公安局刑警大队。从相对单纯的基层派出所到任务繁重、专业性强的刑侦岗位,对他来说,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和挑战。

刑侦工作常常与急难险重相伴,与犯罪分子短兵相接。但他没有丝毫畏惧,凭着在基层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一股子韧劲,他很快进入了角色。他深知 “破案是刑警的天职”。办理每一起重大案件,他都冲锋在前,与战友们并肩作战。摸排、蹲守、抓捕、审讯……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智慧和汗水。在无数个不眠之夜里,他反复推敲案件细节,寻找蛛丝马迹。

2005年,因在打击犯罪、侦破案件中表现突出,战绩斐然,他被昭通市公安局评为“年度破案能手”,并荣立个人三等功。这枚沉甸甸的奖章,是对他刑警生涯最好的注脚。
危难时刻显担当
2008年,管于述调至彝良县工业园区派出所工作。岗位在变,但忠诚履职、服务人民的初心从未改变。2012年9月7日,彝良地震期间,管于述第一时间投身抗震救灾第一线,冒着余震的危险,穿梭在断壁残垣之间,争分夺秒抢救生命,转移安置群众,维护灾区秩序。哪里最危险,他就出现在哪里;哪里群众最需要,他就坚守在哪里。他忘记了疲惫,顾不上个人安危,心中只有一个信念:快一点,再快一点,多救一个人!

因在抗震救灾工作中成绩卓著,表现突出,荣记个人二等功一次。在接下来的工作中,他持续发扬抗震救灾精神,在维护园区稳定、服务企业发展中做出了积极贡献。2013年6月,他荣获“云南省第三届百姓最喜爱的人民警察”提名奖。
老骥伏枥 续写忠诚
2018年末,已年过半百的管于述,本可选择相对清闲的岗位工作,但他却主动请缨,调到了工作任务繁重、治安情况相对复杂的小草坝派出所工作。有人不解地问他:“老管,都快退休了,何必再去吃苦?”他却淡然一笑:“在哪儿都是干工作,基层更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同志。”

在小草坝派出所,他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群众工作经验,化身“调解员”,成功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。凭借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办案经验,当好“参谋员”,指导年轻民警处理各类案件;他发扬“传帮带”精神,甘当“铺路石”,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给年轻一代。

所里的年轻人都尊敬地称他为“管老师”,他不仅是业务上的导师,更是精神上的标杆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诠释着“老黄牛”精神的内涵——艰苦奋斗、吃苦耐劳、默默奉献。
三十六载从警路,弹指一挥间,回望这段历程,从龙海到刑警队,从工业园区到小草坝,岗位在变,环境在变,不变的是他如“老黄牛”般任劳任怨、扎实工作的作风,是他对公安事业的无限热爱与赤胆忠诚。
来源:昭通政法
责任编辑:字亚雪





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
共0条评论